第722章 定规矩、开新路_重生:我的80年代
烈日小说网 > 重生:我的80年代 > 第722章 定规矩、开新路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722章 定规矩、开新路

  规矩定完,李建昆拍拍自行车的座板道:“走吧,八点钟上课,还等啥呢?拿着通知单先去教务处找老师报道。”

  “你们不送我去吗?!”

  “昨天带你来回走两趟,才几步路,还找不到门?你都十六岁了!”

  “哼!”关于送不送的,李云梦倒是不纠结,她也不怕,气鼓鼓提起自行车,出院门后发泄似的狂摁一阵铃铛,接着扬长而去。

  倒是玉英婆娘欲言又止,要按她说,以后不提,今天第一次去新学校,应该送送。

  李建昆有他的考虑,他家捐赠图书馆的事,学校领导全都知情,无论去个谁,人家保管客客气气,小妹在旁边,不好。

  就这样,李云梦正式开始了在首都的读书生涯,小姑娘挺乐在其中,没几天就交到好几个朋友。

  毕竟像她这样的漂亮姑娘,谁不愿意亲近呢?况且她性格又十分开朗。

  唯一让小姑娘不太得劲的是,家里管得太严了,钱不够花,玩的时间也不够,哎,忧伤……

  ――

  五道口,距离龙牌刀具厂一厂约二里地的位置,有一个老粮站。

  海淀作为京城粮仓,这样的设施以往有不少,但随着前年在玉泉山的大型国营新粮站落成后,这些老粮站便大多闲置下来,土地归还给地方。

  这个老粮站占地尚可,重点是周边有大片荒芜的山地,以前的库房高度合适,可以改建成厂房,王秉权看来看去,最终听取李建昆的意见后,还是相中这里。

  已经和东升街道办接触过,弄挂靠,办厂,什么都不需要东升街道办出,老粮站包括周围的荒地,全部租下来,每年支付租金,另外每年还会支付以百分之五的金额递增的挂靠费。

  今天天气不错,日头灿烂,京城总算有了一丝早春的气息。

  现在,老粮站内部,一行人沿着高大粮库中间的水泥路,缓步而行,不时向左右指指,讨论几句。

  除了王家父子和李建昆外,同行的还有两个港城人,他们是港城东林冰箱公司调派过来的技术顾问,未来半年会在京城常驻,协助老王把第一期的厂房建设起来,并和外方人员一起,把引起过来的生产线调试到位。

  李建昆已通过东林冰箱公司,从德国采购了一条全新的年产十万台冰箱的生产线,价格整好是一千万美金。

  这条生产线比东林冰箱公司现在使用的还要先进。

  在国内,听说首都的雪花冰箱厂有意采购一套,另外羊城的万宝冰箱厂几个月前从泥轰采购了一套,技术程度相当。

  李建昆现在只担心有点起猛了。

  但老王说他不怕。

  理论上讲,他们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规矩,如果这个厂子不能办,那么全国的挂靠厂都不能办,问题是,目前全国还没有哪家挂靠厂搞出这么大动静。

  为防患于未然,李建昆作了一些布置,让老王在办过境手续,后面会多去几趟港城,与东林冰箱公司现在明面上的负责人郭尚平,搞出“亲戚”关系。

  以便将来真摊上麻烦,好解释资金和技术来源。

  “建昆,赶明儿我先把厂名做起来,焊到门头上,咱们老家就算是在首都正式亮相了!”王秉权意气风发,大手挥舞。

  这样的条件和资源,如果再干不出一番大事业,他也就甭折腾了,回家抱孙子算逑――

  王山河和鲁娜的婚事已经提上日程,老王进京后没几天便带着婆娘,去皇城根下的鲁家拜访过。

  一家有点老祖宗传下来的贵气底蕴,一家有现实的殷实家底,谁也没瞧不起谁,一拍即合。

  “那敢情好。”脑子里幻想着此地竖起家乡名头,挂着家乡名头的电冰箱又在此地诞生,并走进千家万户,李建昆也挺期待。

  “我爸还有点别的想法呢。”小王说。

  “想从老家弄批人过来?”李建昆问。

  “奶奶的,我怀疑你才是他亲崽儿。”小王撇撇嘴。

  李建昆看向老王,后者大笑道:“放心,我不动贵飞厂子里的人,只是怎么说呢,这段时间我也观察过,真论吃苦赖劳,首都人比不上咱们那边,我这人干事又是老一套,粗鲁……”

  “爸,我觉得用‘粗犷’合适些。”

  “就你有文化?反正是这意思。我办起事来,首都人未必吃得消,有一帮老家知根知底的趁手人在,凡事让他们打个样,想来首都这边招的人就没什么怨言了……”

  李建昆听着老王大谈他的创业经,不得不心生佩服,这类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批农民企业家,他们或许没有文化,但他们的智慧绝对不弱。

  暴富或许是因幸运,但成功没有偶然。

  将“清溪冰箱厂”全权交给老王掌舵,李建昆没有不放心的,他大概率属于投资一笔等着沾光的类型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lrxs8.cc。烈日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lrxs8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